鼠疫大流行
中世纪对于鼠疫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,人们根据病人身体上出现黑斑或紫斑,进而引起死亡的现象,将其称为“黑死病”。
首次有记载的真正的腺淋巴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,仅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就死了1万多人,这次鼠疫又称为“贾斯廷鼠疫”。疫情的再次暴发是在800年后。1346年疫情出现于南俄罗斯克里木半岛,并袭击了黑海海岸。
疫病蔓延到小亚细亚、埃及、欧洲南部地区,波及叙利亚、意大利和法国南部,并进入西班牙;1348年6月遍及意大利全部和法国大部,由此又进入荷兰、英国;8月传到爱尔兰,并由北部意大利传到瑞士、南德意志;次年席卷全欧洲;1350年侵袭俄罗斯;1353年又返回黑海沿岸。这次暴发共死亡了4200多万人口,波及欧、亚、非3个洲。欧洲人口为此减少了1/4(约2500万人)。
由于鼠疫的病因当时还一无所知,人们把这次鼠疫暴发或归于上帝对人间罪恶的惩罚;或归于天象,特别是售星的作用(梦星尾部被认为是有毒的);甚至还毫无根据地归罪于犹太人污染了井水,整个犹太人社会为此而被摧残。
在当时的所有报告中,都着重描述患者和尸体所发的可怕的恶臭,因而使用香料、山羊粪便的气味来抵御癌疫之气。当时治疗的方法是清泻、放血、酒加上万灵药(thenaca)的香料。肿大的淋巴结用泥署、烧灼、刀割治疗。
在实践中,人们的防疫知识水平开始提高,认识到不卫生、污秽和腐臭之物促使疫病的传播。于是在城市实行了严格的保持卫生的规章制度。后来人们发现传染病的流行经常由水路反复传人,于是,开始了严格的港口检疫。公元1370—1374年疫病再次流行时,意大利的米兰及威尼斯市加强了检疫,严禁传染病患者入境,并辅以其他防治方法,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流行。
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拉哥萨共和国首先颁布了对海员的管理规则:指定在距离城市与海港相当远的地方登陆;所有可疑的旅客必须在空气新鲜、阳光充足的环境里停留30天后才准入境;任何与外来旅客接触过的人要实行隔离。后来,30天的隔离仍被认为不安全,于是又延长至40天,称为“四旬斋”,这就是现在通用的“海港检疫”一词的来历。
麻风
中世纪另一种传染病是麻风。麻风古时已见于埃及、犹大、胖尼基和罗马等地,6-7世纪流行于中欧诸国。11世纪以后,由于十字军的行军传播,欧洲麻风病患者剧增,13世纪达到高峰。
《圣经》故事使人们对麻风病产生了巨大的恐慌,人们对麻风病人往往采取兽行般的不人道态度和方法。反对杀人计划的教会对麻风病人提供了保护,其中圣拉扎露斯修道院因收留麻风病人而以“麻风院”(Lazar Houses,恶疾院)而闻名欧洲。后来,在欧洲陆续建立了许多麻风院,将麻风病人关在里面。此外在距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建立有明显白十字标记的麻风茅屋,用来隔离麻风病人。
对麻风病人的诊察,由监视者和医生组成的委员会负责。在城市要建设检查站,对可疑病人进行拘留,到15世纪由于隔离措施奏效,基本控制了麻风病的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