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村里发现许多小朋友有“大脸蛋”,为此招来大家的戏弄,那种酸楚也只有自己知道。那么究竟什么是“大脸蛋”呢,其实它只是人体的腮腺肿大所致,并非真正的“大脸蛋”,下面我们听听24小时送药上门平台对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引起“大脸蛋”的详尽解说:
流行性腮腺炎(epidemic parotits mumps)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-发热伴阻嚼受阻为临床特征,同时可侵犯其它器官引起脑膜炎、丸炎、卵巢炎和胰腺炎等。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。
【“大脸蛋”究竟是什么在作怪】 腮腺炎病毒屈副粘液病毒,是单股核糖核酸(ssRNA)病毒,呈球型,直径为100~200nm。有脂蛋白包膜,表面有小的突起。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易亲和。目前只有1个血清型。病毒含有五种主要蛋白:即核蛋白(NP),相当于S抗原;多聚酶蛋白(P);基质蛋白(M);含有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糖蛋白(HN),又称V抗原:血溶-细胞融合(F)糖蛋白。病毒对低温具有相当抵抗力,在4℃时其活力保持2个月,37℃保持24小时,加热60℃20分钟灭活,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。该病毒有V 抗原(病毒抗原)和S抗原(可溶性抗原)两种,感染后可出现相应抗体。S抗体在起病后1周出现,随后即下降,可保持6个月,无保护性;V抗体出现较退,起病2~3周出现.再过1~2周达高峰,有保护作用。

【哪些人容易的“大脸蛋”】本病全年均可发病,但以冬春季为主,呈散发或流行。
(一)传染源 病人(特别是早期)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,唾液、血液、脑脊液及尿中均可含有病毒,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。
(二)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,密切接触亦可传染。
(三)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,90%的病例发生在5~15岁,2岁以下较少,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多趋势。儿童期无性别差异,青春期后则男多于女。患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力。
【“大脸蛋”是怎么发生的】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、鼻粘膜,在局部上皮细胞中增殖,然后进入血循环,成为第1次病毒血症。经血流播散累及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,并在其中增殖。病毒再次进入血循环成为第2次病毒血症,侵犯第1次未受波及的一些器官使之发生病变。亦有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的亲和力,进入口腔后即经腺管口直达Z腺,在该处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脏器。
24小时送药上门专家发现腮腺炎的病理变化是以腰、舌下腺、倾下腺等非化胶性炎盛为特征。腺体呈包质组织水肿.点状出血,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廷,線管中充满坏死细胞,邊出物及多形核白细胞。腺上皮细胞水肿、坏死、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。此病理变化也可见于丸、卵巢、胰腺及其他器官。故临床上有不同器官病变相继发生。

【“大脸蛋”都有哪些表现】 潜伏期14~25日,平均18日,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。少数病例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,如发热、头痛、畏寒、肌肉酸痛、食欲不振、全身不适等。1~2日后腺逐渐肿大,发热38~40不等。肥腺肿大先由一侧开始,亦可两侧累及,肿大以耳垂为中心,向前、后、下发展,填充于下颁骨和乳突之间,边缘不清,状如梨型,有坚韧感及压痛,局部皮肤紧张发亮,表面发红,但不化胺。腮腺管口早期红肿,挤压无肤性分泌物。因腮腺管发炎阻塞,故进酸性食物时促使腺体分泌致疼痛加剧。严重者领下腺、舌下腺、颈淋巴结亦被累及。腮腺肿胀1~3日达高峰,持续4~5日后逐渐消退。整个病程10~14日。
24小时送药上门专家提醒: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,而以宰丸炎、卵巢炎、脑膜脑炎出现,也有仅见领下腺和舌下腺肿胀。因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,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及其他腺体而产生相应症状。但一般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,故认为是并发症。